
根据DNV最新报告《面向2050年的海事展望》 ,如果航运业不能大幅减少能源使用,就无法实现国际海事组织(IMO)设定的到2030年航运业减排20%的脱碳目标。该报告强调,在碳中和燃料成为可行选择之前,优先开发和应用降低能耗的技术对于航运减排来说至关重要。
为了实现IMO 2030年的脱碳目标,航运业将需要700万到4800万吨油当量的碳中和燃料。然而,到2030年,全球各行业碳中和燃料的产量总和预计只有4400万到6300万吨油当量,因此航运业将很难确保其所需份额。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和欧盟海运燃料条例(FuelEU Maritime)等法规带来的排放成本,将促使船东和船舶管理方探索减少燃料消耗的所有可行性。
DNV海事首席执行官柯努特(Knut ?rbeck-Nilssen)表示:“尽管目前来看航运业的脱碳速度较为缓和,但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技术创新时代,技术创新将不断推动航运业的脱碳进程。由于碳中和燃料供应短缺,当下的灵活决策与战略投资将为未来的减排奠定关键基础。优先考虑能效提升、利用技术和数字化解决方案,是减少额外成本负担并实现脱碳目标的关键步骤。”
DNV《面向2050年的海事展望》报告第八版对海事行业脱碳所需的法规、驱动因素、技术和燃料提供了最新展望,包括对到2050年加快采用特定燃料和技术所需条件的四种场景的探索。该报告强调,无论行业脱碳进程朝着哪个方向发展,其成本都是相当可观的。四种模拟场景预测了每运输功增加的成本,其中散货船成本预计增加69-75%、油船预计增加70-86%、集装箱船预计增加91-112%。
“我们最新的分析表明,航运业脱碳可能会导致集装箱运输的成本翻一番”,DNV海事首席顾问、《面向2050年的海事展望》第一作者Eirik Ovrum表示,“最终,增加的海运成本需要向价值链下游传递,而市场已经出现了这些脱碳附加成本向终端消费者转移的趋势。为了保持竞争力,船东必须制订并实施战略性的船队管理计划。”
报告也指出,减少能量损失是全球船队减排最直接的方法。到2030年,通过营运和技术能效措施可降低4-16%的燃料消耗。全球船队减少16%的燃料消耗意味着节省4000万吨油当量的燃料和减少1.2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5.5万艘小型船舶或2500艘大型船舶的碳中和燃料消耗量。
此外,该报告强调,船上碳捕获(OCC)作为潜在最有效的脱碳方式,可以使船舶继续使用传统燃料和技术。然而目前需要大力发展二氧化碳处理的基础设施。报告还重点指出了岸电和电池等可以作为减少对价格高昂的碳中和燃料需求的解决方案。例如,可以使用岸电替代化石燃料燃烧发电来满足船舶靠港期间的电力需求,从而减少7%的总能耗。
最后,报告强调了数字化赋能营运和技术能效措施的重要作用正在日益显现。数字验证工具对于建立信任基础、培养全行业协作、促进新的商务模式以及激励节能措施施用等方面尤为重要。
“我们最新的报告概述了数字化技术如何呈现船舶绩效,为衡量节能措施的影响提供关键数据支撑。之后,数据驱动决策可用于下一代节能船舶的设计,这对于行业取得长期成功至关重要”,Ovrum说。
来源 :DNV



各相关单位:
《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提出,要加快构建碳足迹管理体系,发布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按照团体标准先行先试、逐步转化为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的原则,研制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为积极响应号召,提升重点产品碳足迹管理水平,有效发挥标准对产业的规范和引领作用,助力企业辨识产品生命周期中主要温室气体排放过程,制定有效碳减排方案,实现绿色低碳转型。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现面向各单位征集产品碳足迹团体标准立项计划,具体征集要求如下:
一、团体标准征集范围
1.优先聚焦电力、煤炭、天然气、燃油、钢铁、电解铝、水泥、化肥、氢、石灰、玻璃、乙烯、合成氨、电石、甲醇、锂电池、新能源汽车、光伏和电子电器等重点产品。
2.其他需要制定碳足迹团体标准的产品。
二、申报条件
各单位均有资格申报,申报数量不限
三、申报要求
1.填补本领域内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空白。
2.申报单位应对标准制订的需求及必要性开展前期研究,鼓励相关单位联合提出立项申请。
3.申报项目不应涉及国家秘密。
4.标准起草单位应具有较高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能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
四、申报程序
1.计划申报团体标准的会员单位填写《产品碳足迹标准制订申请表》(附件1)、《中国节能协会团体标准项目建议书》(附件2)、《中国节能协会团体标准草案》(附件3)。
2.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将组织专家对团标申报材料进行查重,确定拟立项标准。
3.经立项公示后,项目单位应组建标准编写组开展相关工作,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标准制订并发布。
五、联系方式
联系方式见《产品碳足迹标准制订申请表》
附件
1.产品碳足迹标准制定申请表
2.中国节能协会团体标准项目建议书
3.中国节能协会团体标准草案
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
2024年6月11日
免责声明: 本公众号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等公开资料,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参考、研究、交流或欣赏之用,并已表明出处。本公众号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妥善处理。
(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转自: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